本报记者 徐勇
7月19日,据《华尔街日报》网络版报道,软银将以320亿美元现金收购英国移动芯片公司ARM。
这笔投资将成为亚洲在英国历来规模最大的投资。而软银掌门人孙正义也因为此次豪赌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。
ARM是一家什么公司?
追溯ARM的历史,其实和计算机公司有关。199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旁边成立的ARM,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公司Acorn 的芯片设计部门。Acorn采用的计算机处理器(CPU),架构和当时的主流、与后来主宰计算机世界多年的英特尔不同,采用的是效能相对较低,但也相对省电、低成本的“精简指令集”(RISC)架构。
这在当时并不是主流,甚至到了80年代末期,Acorn公司已濒临破产;而正在开发新款PDA“Newton”的苹果为了寻找低功耗芯片,找上了Acorn,出资扶持Acorn芯片部门独立,由12个负责芯片架构的工程师开设了ARM。Newton最终没有成为主流产品,但独立出来的ARM,慢慢走出自己的模式。
当时,半导体产业的主流是像英特尔那样,从芯片设计到晶元制造所有流程一手包办的公司,资本门槛很高。没有如此财力的ARM,转而开发出授权的模式。ARM 不直接生产芯片,甚至也不直接设计芯片,而是提供一套芯片设计的架构,将知识财产权卖给想要自己设计处理器芯片的公司。客户一旦决定使用ARM的设计,要先支付一笔授权费用(license),接着每卖出一片芯片,ARM再向客户抽成,成为ARM的营收来源。
ARM在智能手机兴起时遇到了春天。不管是苹果为新手机自行设计的芯片,或是后续Android阵营的小米、HTC等,背后高通、联发科的芯片都是“ARM 联盟”。正是ARM开启了一轮智能手机的新盛世。
如今,全球逾95%的智能手机配置ARM芯片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智能手机时代主宰移动世界的芯片之王,不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英特尔,而是来自英国的ARM。
收购ARM为了圆梦
为何要收购ARM?便要从软银掌门人孙正义那个人工智能梦想开始。
2015年4月30日,孙正义在清华深圳研究生院财富管理中心演讲时表示:“越是迷茫就越要往远处看,就越能看清洪流中的未来。我们考虑长远一些,彻底考虑一下300年后的人类的生活状态、社会、技术的进化。”
最近几年,软银一直在积极推进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,他们推出了Pepper人形机器人,并且还会不断提升公司的人工智能行业竞争力。
今年年初,谈及软银未来的发展时,孙正义表示:“我想建立一家可以持续增长至少300年的公司,为了实现持续的增长,我们需要找到所有的潜在障碍并找到解决的办法。”其中,人工智能被孙正义寄予厚望。
对于人工智能,孙正义这样描述:“技术奇点已经开始出现,人工智能开始超过人类。即使人工智能超过人类,我们也不应该将它视为威胁。相反,谁如果可以从人工智能中获得最大好处,谁就有机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。”
奇点正在到来,不仅在知识领域,甚至在智力层面,人工智能都将会接管人类。这个奇点会在本世纪到来……如果展望未来30年时间,毫无疑问,软银的重心将放在人工智能、智能机器人和物联网领域上。很明显ARM在芯片领域拥有的技术优势,对软银的未来布局至关重要。
据Juniper Research公司的数据预测显示,物联网设备将在2020年达到385亿,增长幅度非常大,是未来智能家居的新方向。随着移动设备的快速增长,ARM芯片使用设备也在快速增长。2015年使用ARM芯片的设备数量有150亿,比2010年增长近60亿。
收购了ARM之后,无论是软银,或者是孙正义有望续写一个千亿帝国的神话。
对中国公司有何影响?
孙正义的商业帝国蓝图再美妙也是人家的,我们还是应该好好想想软银收购ARM对中国芯片产业有何影响?
近年来,中国芯片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,并涌现出了华为海思、展讯、联芯、全志、瑞芯微、新岸线等芯片设计公司,在IC Insights公布的2015年全球前十大IC设计公司中,华为海思和展讯更是名列前十之列。
在中国ARM阵营芯片设计公司辉煌的光环下,却存在核心技术完全依赖于ARM的隐忧——在华为海思、展讯、联芯、全志、瑞芯微、新岸线等公司已经商用的产品中,在核心技术上全部高度依赖ARM,都采用购买ARM CPU核授权的方式开发所谓的国产CPU或SOC。具体来说,华为海思、展讯、全志、瑞芯微、新岸线等公司虽然已经卖出了数以亿计的手机、平板芯片,但已经商用的产品中没有一片芯片的CPU核是自主开发的,全部都屎买ARM的CPU核授权。因此,一旦ARM收紧授权,将对中国ARM阵营IC设计公司造成毁灭性打击。当然,在没有政治力量干涉的前提下,发生收紧授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大背景下,就好像孙正义那句“迷茫时要考虑遥远的未来”一样,中国毕竟是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市场,也是潜在的最大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市场,还有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等一大批优秀企业,我们在信息通信的核心领域不能受制于人,应该有未雨绸缪的准备,我们也拥有这样的实力。
目前在CPU性能上,中国完全拥有在硬件性能上能够替换ARM产品的芯片,真正的障碍在于软件。一旦ARM收紧对中国厂商授权,虽然在3~5年内,国内ARM阵营IC设计公司会遭受重大打击,但也是逼着国内ARM阵营IC设计公司放弃当今依附于ARM的发展路线,等于是逼着当今给ARM打工的国内公司加入自主技术阵营,在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,3~5年应该可以初步形成软件生态。这种情况就如同当年赫鲁晓夫撤走专家,逼着中国人把“两弹一星”搞出来一样。
其实对软银收购ARM这件事,无论我们是“过屠门而大嚼”或者是未雨绸缪,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其中最核心的本质: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才是硬道理,而且会越来越重要。
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东方财经网微信公众账号:kejixun
版权声明: 凡本网注明:来源:xxx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尽快处理,谢谢合作。